電影《艋舺》開出票房佳績,然而人紅是非多,不少成人開始發現,青少年學子看完《艋舺》之後,模仿影片人物的言談舉止,甚至發生青少年打群架事件後,拿《艋舺》電影裡的義氣相挺作為藉口。
套句香港知名作家蔡瀾常說的話,如果一部作品就能帶壞孩子,恐怕我們的教育也太失敗了?
只要願意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不難理解與其說是《艋舺》帶壞孩子,不如說是《艋舺》反映了現代青少年沒有人懂的苦悶心情。孩子在《艋舺》找到自己的身影,電影引起青少年的共鳴,才會迅速在青少年中流傳開來,甚至造成成人與青少年對同一部電影的兩極化評價。
而我認為,電影中流傳最廣的一句台詞,「我不知道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相當精闢地點出了台灣當前的青少年問題與教育困境。
如果說,我們承認「意義」是孩子原本應由社會化過程,從成人那裡學習、繼承的道德價值觀與思想信念;那麼,「義氣」就是孩子認為和同儕相處最重要的原則、道理。
也就是說,不知道「意義是三小」指的是青少年無法認同/接受成人企圖傳授、灌輸的東西;只知道「義氣」則代表青少年對成人/社會失望之餘,轉向同儕尋求認同,拒絕成人進入、接觸自己的生命。
忽略青少年的根本需求
查普曼.克拉克(Chapman Clark)教授在《我們的孩子都受了傷》(HURT: inside the world of today’s teenagers)一書中說到,現代父母為了工作等因素,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比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多。父母拿金錢打發/彌補孩子,給孩子看電視而不是陪她們聊天,要求孩子有好成績卻不陪伴孩子學習(家長把教育的責任丟給學校/老師,孩子出事就指責學校沒教好),整個社會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斷把孩子往外面推,成人社會自以為是地以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方式教育孩子,忽略了孩子根本的需求,今天的青少年普遍被成人社會遺棄,只好轉向同儕或地下社會尋求溫暖。
「我不知道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是導演替青少年向成人社會發出呼救的聲音,遺憾的是,成人社會並沒有發現這句話想傳遞的真正訊息。不懂「意義」,是青少年對成人的失望,只在乎義氣是被迫轉向同儕尋求認同與溫暖的無奈,渴 望被瞭解、被關心的深層吶喊。
替青少年向成人反應內心愁苦的青春電影,卻反過頭來被大人指責成帶壞孩子的兇手,反映了台灣社會普遍缺乏解讀「文本」的能力,也反應了台灣社會的現狀:出事時,總會有人(像是學校/老師、別人家的小孩、黑幫)成為代罪羔羊。
攝影/Vincent Wang(http://www.flickr.com/photos/vector_tf/2932444664/)
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
本文亦見於2010年5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想知道更多關於本書的深入分析,請購買本期雜誌!
海外讀者如欲選購,請在此查詢(紙本版、PDF版 、訂閱全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