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Review: No Man’s Land
I heard about this film on the Sinica podcast, where it was described by a critic as a Coenesque dark comedy. When I heard Coenesque I was thinking Burn after Reading, The Hudsucker Proxy or Fargo, not No Country for Old Men, but the film resembled the latter more than the Coens' out-and-out comedies. Despite this, I thought many aspects of the film were funny, especiall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ü, the hotshot Beijing lawyer and the ruthlessness and uncouth spite of the "simple" people of the West of China. For this reason the climax of the movie, in which Lü suddenly grows a conscience was a little forced for me, and took away from the idea that despite his education and his sophisticated life in the city, he is no different from the extortionists and bullies he meets in the West of China, even though he thinks he is, which had been the underlying premise of the film in my eyes up to that point. Sadly the director feels the main character needs redemption, and he sacrifices himself selflessly when he could have gotten away, which seems a little bit of a stretch for the character, as we know him, up to that point. The film has a little bit of the character of Yu Hua's 'Leaving at Home at Eighteen' (余華的〈十八歲出 門遠行〉) but all that grit is lost to the melodrama of the 'brave self-sacrifice' trope that is typical fare in Chinese films and crime dramas.
The villain of the piece didn't have any of the gravitas or psychological depth of Javier Bardem in No Country for Old Men, and by the end of the film we're left confused as to his motives, as he neither seems purely motivated by money or psychotic enough for his desire to kill being about anything more than money, which results in a two dimensional traditional pantomime villain role, instead of the potentially more nuanced role i felt the character could have been given. The other characters from the west were more believable, including the comic scene where one of the falcon dealers is hammered to death by an innocent-looking mentally handicapped rest-stop resident.
The film is interesting in that it lends another, slightly more gritty perspective, to traditional American monster flicks, like Wrong Turn, or The Hills Have Eyes, except that the monsters aren't some bizarre inbred mountain tribe, they're just people driven by poverty or greed to survive. I thought that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was another interesting aspect to the film, which I talked about in another film review here. It also came up i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Huang Zonghui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ere:
In this film, many of the characters featured are "animalized humans" as Cary Wolfe puts it, which makes the title a play on words – as in there are no people in this place, only animals masquerading as humans – they have been reduced to fighting for survival. One scene that highlights this, is the scene in which Lü is stuck behind a truck carrying straw, which results in a confrontation, in which one of the men in the truck pisses on Lü's car, like an animal, displaying its superiority . What makes Lü's emotional journey in the film a little incomprehensible is that his behaviour towards the denouement of the film is at odds with his insistence that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beast is that man can make fire. This is the moment in the film when I thought he was going to set himself alight, but ended up just setting the truck alight with him inside it. I wasn't sure how his thought process turned towards redemption, as he had previously rationalized all his actions on the basis of survival. Why then does a country bumpkin girl's attempt to save his life, stop him from abandoning her, when he had been deaf to her pleas before.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at it is the only way that Lü can see himself as different to the falcon dealer, and as more than just an animal. The falcon dealer can thereby be seen as a mirror for Lü, in which he sees his true nature, from which the only escape is the final gesture of self-sacrifice.
Despite this rather forced ending, the movie is darkly comic in a good way at parts, 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Yu Hua's short stories (which are simply dark without the comedy). 3.5/5
For Chinese speakers, you can read reviews by film critics Wang Mu and Zhou Liming here
1月 ─ 島觀太平洋
「陸地的盡頭,才是世界的開始。」台灣四面環海,東眺太平洋,然而多數人對海的想像不是停留在觀光層次,就是將其視為危險禁忌之所。本期《人籟》邀您以島民的身分與眼光,造訪南島民族的家鄉,一起航向遼闊的太平洋!
(封面攝影/林建享)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基因與文化
撰文|江漢聲 繪圖|笨篤
讀未來
04 從愛爾蘭經濟危機談起
愛爾蘭的經濟危機並非只是個別國家的財政問題,而是對歐盟與全球金融體制的嚴重考驗。
撰文|詹文碩
人籟事件簿
撰文|江漢聲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10 人籟後台花絮
專輯
12 前言
14 立足台灣,看大洋諸島
撰文|吳思薇
溫暖的黑潮串連台灣和其他島嶼,形成一個「以海為路」的文化區域。而噶瑪蘭族更曾以精湛的航海技術,在歷史上留下不少珍貴記錄。
撰文|詹素娟
20 海底獨夫——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是個熱戀海洋的孤傲者,但他的背後卻似乎扛著整個原鄉的重量。
撰文|Yedda Wang
26 向著大洋前進——2007年Keep Rowing活動紀事
「船做了,就是要拿來划的!」達悟族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將前所未有的 達悟大船划到台灣來。
撰文|夏黎明
三位學者與我們分享他們投入太平洋研究的因緣,以及未來的展望與期待。
撰文、整理|吳思薇
36 南島記憶五十載
岩佐嘉親這位醉心於南島文化的研究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文章、照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整理|吳思薇
40 太平洋群島的文化視界
太平洋島民獨特的文化視野,是人類最珍貴的禮物。
撰文│郭佩宜
48 大地有眼,看盡真實
斐濟的羅圖馬島島民在齊心合作下,有了第一部自己的電影,因此得以述說自己的故事。
撰文│Julia Wieting 翻譯│林虹秀 整理|吳思薇
密克羅尼西亞學會(Micsem)謙稱自己「每樣事情都做一點」,但其成就卻遠過於此。
撰文|Francis X. Hezel 翻譯|鍾長均
舞蹈創作者結合傳統知識與現代技巧,既解放了女性舞者的身體,也發展出更多元的作品主題。
撰文│Katerina Martina Teaiwa 翻譯│林虹秀
撰文|Richard A. Herr 翻譯|謝靜雯 整理|Nakao Eki
64 台灣太平洋研究發展芻議
台灣身為太平洋島嶼的一員,應如何建立自己的太平洋研究?或許應先從構築相關認同開始做起。
撰文│楊聰榮
70 結語:世界的開始
人文論辨
72 社區小農綠夢成真
撰文︱林小可 攝影|小春
心靈地圖
撰文|王志銘 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82 恐龍按門鈴
撰文、照片提供︱歐銀釧
作品
86 關於麗芙烏曼和那一張空椅
撰文、攝影│廖梅璇
國際
撰文︱楊雅祺
影像與想像
94 成長的儀式
撰文│鄭秉泓 劇照提供│海樂影業、開眼電影網
98 鏡之地獄
撰文│吳俞萱 劇照提供│向洋影業、開眼電影網
書評
104 台灣宗教儀式的太平洋觀點
撰文|Pamela J. Stewart & Andrew J. Strathern翻譯|林虹秀
106 帝國.消費.博覽會
撰文│辜振豐 攝影│莊媛晰
2月 ─ 帝國之暮.神國之曦
古羅馬文明和基督宗教可謂奠定西方文明發展的兩大基礎。然而我們對古羅馬人的宗教有多少瞭解?該如何看待它與基督宗教的相遇?這種異文化間的對話又能帶來何種啟發?本期人籟精選古羅馬時期拉丁語文學的著名篇章,與讀者一起探索帝國黃昏與神國黎明交會時的絢爛光芒!
(攝影/笨篤)
目錄
論辨空間
01 羊圈啟示錄
撰文、攝影|杜樂仁(Jacques Duraud)
讀未來
撰文︱馮喬蘭
撰文︱林民昌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
撰文|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吳雅凌 整理|Nakao Eki
10 前言
14 時間地圖(一):從羅馬建城到耶穌受難
16 一切起源皆命運?——初探迷霧中的古羅馬宗教
古羅馬宗教究竟起源於何處?它的特點是什麼?本文帶您穿過歷史的迷霧,一探這個古老宗教之謎。
21 一個務實者的占卜觀
24 原初的盟約
26 伊希絲祕儀入會禮
28 冥府之遊──羅馬的誕生
30 碎心的鰥夫.雄辯濤濤的奧菲爾斯
33 西元四世紀的神話解構
34 靈魂的喜樂是件嚴肅的事
36 時間地圖(二):從耶穌受難到帝國覆亡
不同宗教之間的接觸,往往帶來各種對話與衝突。透過毀滅與重建的漫長過程,西方文明才得以長成今日的面貌。
44 追求簡單的異端準則
45 認與不認的兩難
46 兩種普世觀的衝突
50 活人獻祭
51 毀敗的勝利女神
52 上帝之城──古羅馬宗教的終結
54 結語
人文論辨
即使是被世人尊崇為大成至聖、萬世師表的孔子,在內心深處也有一段糾結的身分認同問題。
撰文|Nakao Eki 繪圖|笨篤
特刊
66 在坎昆會場外
坎昆會場周邊各式各樣的社運串聯,讓我們見識到公民行動豐沛的能量。
撰文|李河清
心靈地圖
撰文|林冠儀、李依芳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撰文|江漢聲 照片提供|財團法人天主教華光智能發展中心
作品
78 誤讀鬚空
撰文|林民昌 攝影|Nick Coulson
國際
80 縮水城市重生記——2010年薩克森─安哈特都市再造國際建築展
且看德國面對工業舊城人口外移的困境時,如何從建築展中獲得靈感,打造城市的新生命!
撰文|飛娘
影像與想像
86 時代風暴或天才宿命?
偉大女科學家之死,既是宗教衝突下的憾事,或許也是天才過分忠於自我的悲劇。
撰文│黃以曦
90 難以言傳的愛情
從一段感情走向另一段感情,女子追求的其實是自我的認同。
撰文│曾炫淳 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94 舞台下的真實人生
一場光鮮亮麗的芭蕾舞表演除了依靠辛勤練習的舞者,舞台下工作人員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沒。
撰文│王筑筠 劇照提供│海鵬電影
書評
98 污名無所不在
撰文|曾凡慈 攝影|莊媛晰
1月 ─ 人口轉型──青年世代的衝擊與出路
有人預言,「崩世代」已經來臨了,青年世代將因價值失落、貧窮纏身而崩潰瓦解。置身於老化社會的青年世代,他們的下一步在哪裡?他們要如何面對新的社會形態與人際關係?這不僅是青年的問題,更是所有台灣人應共同承擔的難題。本專輯即從人口結構的改變切入,探討由此產生的種種風暴,並分析青年世代的茫然根源。「崩世代」預言真的會應驗嗎?我們現在所做的選擇和行動,正是關鍵。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專注──天賜的禮物
撰文│魏明德 翻譯│瞿彥青
讀未來
04 樂生,仍在搏鬥中
撰文│胡慕情
06 反叛理性的民主選舉
撰文│林民昌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
台灣的人口結構正從穩重的金字塔變形為一只頭重腳輕的「花瓶」,這中間暗藏了什麼危機?
採訪、撰文∣蕭如君
18 為什麼沒有一起變老?──從地圖看台灣城鄉人口差異
從30年來的地圖變化,探索城鄉人口結構差異的原因,並從中分析醫療和福利政策的盲點。
撰文、繪圖│葉高華
22 「家」事,更是「國」事──台灣的人口與家庭政策剖析
「養兒防老」的觀念無法阻擋「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從現行的家庭制度來剖析未來的政策,或許才是解決之道。
口述│邱貴玲 整理│陳雨君
生活追著我,我只能拚命地跑。我多想跳脫這種無義的重複,我多想擁有全新的選擇和自由……
撰文︱張志豪
34 逆轉崩世代,關鍵在青年──專訪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
「崩世代」絕非是一場宿命,而是一聲警鐘。我們要起身改變,還是讓這個預言實現?
採訪、撰文∣蕭如君
結婚生子是上一代的必經歷程,但卻不見得是年輕人的必要選項。從兩代的不同看法,正可對照出家庭觀的蛻變軌跡。
採訪、整理︱張幸雯
青年發聲
48 我的第一張選票──首投族國政觀察團看2012大選
撰文│陳乙棋
心靈地圖
52 寒冬中溫暖的記憶
撰文、攝影│梁准
58 我的健康我決定──打造「全人健康」新觀念
撰文︱江漢聲
62 散播「給愛」的力量──台灣人壽「企業志工」的故事
撰文∣李依芳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國際
68 一種全新風味?澳大利亞的亞洲世紀
撰文│Paul Farrelly 翻譯│瞿彥青
影像與想像
74 救贖寂寞──前往想像的《星空》
撰文|游千慧 劇照提供|大宇娛樂
78 我非固著之我:《姊妹》
撰文∣黃以曦 劇照提供∣博偉
書評
84 塑膠時代的三角習題
撰文∣張明薰 攝影∣莊媛晰
88 歸鄉路遙,既歌且行──鍾文音的島嶼三部曲
撰文︱吳俞萱 攝影|莊媛晰
2月 ─ 兩種試煉─在求學與工作的路上
在求學與工作的路上,每一道關卡都是一種試煉與抉擇。本期《人籟》嘗試回到基本價值去思考教育與就業的問題:當大學普設,高中教育有沒有變得更自由寬廣,或者升學主義只是換了另一套新衣?每一年選填大學志願,新鮮人為什麼不約而同都以未來就業保證的科系為首選?而他們又是抱著什麼期待進入大學?每天兜兜轉轉地忙碌工作,真的只為一份薪水嗎?當職場位子已趨飽和,找不到對應位子時,我們能不能在常軌之外,創造出新的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
人生並非一條單行道,一路上有許多交叉路口,有時也會感到疑惑,不知應往哪個方向邁進。如果我們試著審視內心的想法,即使最後選擇了少數人走的那條路,踏出的步伐仍會是篤實而堅定的;因為,我們正一步步通往屬於自己的目的地。
目錄
論辨空間
撰文│魏明德 翻譯│瞿彥青
讀未來
撰文│詹文碩
06 魚翅文化奏響鯊魚輓歌
撰文|顏寧
人籟部落格
專輯
12 觀念不改,如何教改?──談高中教育的困境
為了上「好」大學,高中學生總有念不完的書,老師總有上不完的課。教改走了二十年,這樣的場景為何仍在上演?
撰文│黃嘉樂
16 選系,也選人生?──大學志願選填的價值天平
大學科系錄取分數的排名,不僅是社會模樣的素描,也被視為世代前程的映照。但個人生命的價值,真的能由這份排名來決定嗎?
口述∣孫效智 整理∣林佳禾
四年大學生涯,可以讓人們產生什麼轉變?本文訪問了在大學執教的教授及就讀中的學子,從講台上下的不同看法,對照出師生間充滿差異的大學之道。
採訪‧撰文∣編輯部
走出學校的年輕人,勢必都要進入職場玩一場工作大風吹。政大副教授郭力昕提醒,年輕人不一要按既定的規則玩;慢慢來,才有機會創造無限可能。
口述∣郭力昕 整理∣蕭如君
32 努力工作竟是夢?──亟待改革的職場制度
當社會不再像個環環相扣的大機器,連零件化的個人都變得可有可無。內外交困的青年世代,想當個本分的工作人,竟成為遙不可及的奢想?
撰文∣徐明瀚
36 非典型上班族之路
五個非典型上班族跳脫一成不變的工作迴圈,另闢人生新徑。他們為何選擇少數人走的那條路,在這路上曾遭遇過什麼困境、又有什麼迷人的風景?
採訪‧整理∣編輯部
青年發聲
採訪|楊子頡、楊子瑄、陳詩婷 整理|楊子頡
心靈地圖
撰文|江漢聲
58 在遠方與自己相遇──記我在巴拿馬的日子
撰文、照片提供│謝婷婷
62 潘朵拉的記憶
撰文|吳雅凌
國際
撰文│汪正翔、編輯部 攝影│汪正翔
影像與想像
74 漆黑中尋索生存支點:《騎單車的男孩》
撰文|吳俞萱 劇照提供|海鵬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撰文|林忠模 劇照提供|海鵬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書評
86 在城市漫步的局外人眼光
撰文|鍾文音 攝影|莊媛晰
撰文|Fran T. Y. Wu 攝影|莊媛晰
3月 ─ 青年 創造 台灣新時代
本次專輯介紹六個年輕人的生命故事。看似南轅北轍的這六個人,擁有一共同特質:他們不想被定型在人生常軌中,而嘗試尋求另一種出路。自我實踐本應體現在每日每日的生活裡。在重複的日常行進中,這些年輕人探問:「這是我想要的嗎?」「這麼做有意義嗎?」「我的獨特性在哪裡?」這些探問就像從生活隙罅透露出的光,他們抓住這道微微的光,去質疑,去探求,去改變,去行動……,而這些追尋的軌跡不僅鐫刻在個人生命中,也深深烙印在時代裡。
當我們習慣以所謂競爭力、生產力檢視這代年輕人時,他們正以全新語彙定義自己。他們不高喊「做大事立大功」的漂亮口號,也不一定抱持革命家的遠大志向,只是在行動中默默傳遞出一種維新精神,一種追求自我更新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已漸漸滲透原有世界,讓時代呈現出嶄新面貌。
封面攝影/Maciej Korbas (柯瑪杰)
目 錄
論辨空間
撰文 魏明德 翻譯 楊子頡
讀未來
撰文 彭渰雯
06 在「遊民」標籤之下
撰文 郭盈靖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
對現年26歲的吳孝儒來說,設計是越衝突越有趣、越矛盾越澎湃。他在創作中細細定位漂流的台灣文化,更多次在國際設計首都米蘭成功印證自我。
採訪‧整理 蕭如君
18 帶著圖紙,發掘地方精神──與社區共生的空間規劃師吳亭樺
空間的創造不只是規劃者主觀想像的意欲操作,貼近地方、走入社區,吳亭樺在遠離都會的質樸角落,找到最打動內心的人生地景。
採訪.撰文 林佳禾
24 從此不再瘖啞──沙力浪用笛娜的話寫詩
我以為我會說話,但是一張開口,說的全是別人的話。於是,我重拾媽媽的話,用最簡單的方式尋回自己,尋回那被世人遺忘的,我的族群的,聲音。
撰文 沙力浪
自我維新的力量,往往源自對現實的反叛。但在跳脫社會期待的角色後,即便懷抱名利可拋的豪氣,改變的究竟是怎樣的自己?
採訪.整理 林佳禾
積極奮發、求取功名是社會上普遍讚許的人生態度,但藝術家潛入生命的內在之流,由內而外形塑人生,也未必不是另一種存在美學。
採訪 江婉綾、陳雨君 整理 陳雨君
42 小生意重現土地生機──專訪「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買買氏
經歷一段「棄」業之旅,買買氏在土地上拾回自己,更明白工作的意義。她開辦「直接跟農夫買」,期待還給台灣一片純粹友善的樂土。
採訪‧撰文 蕭如君
青年發聲
採訪.撰文 行南編輯部(李明容、黃立恆、劉晏如)
心靈地圖
撰文 江漢聲
60 愛的接力賽──台灣青年在巴拿馬兒童城
撰文 孫嘉豪、何美滿
國際
撰文 Lin Poyer 翻譯 Serena Chao
影像與想像
撰文 鄭秉泓 劇照提供 傳影互動
80 信念之戰:《窗台危機》
撰文 黃珮瑋 劇照提供 OMC
書評
撰文 廖梅璇 攝影 莊媛晰
90 愛與其他可能的追求
撰文 董凱勝 攝影 莊媛晰
4月 ─ 一顆小米看「人」 與「物」
一顆原本消失在台灣三十多年的小米原種,千里迢迢從美國回家了。看起來像是種子回歸故土、落地生根的感人故事,但小米失而復得的歷程,其實標記著原住民的生活軌跡。透過這顆小米,我們得以思索並看見:人與自然物之間,如何相互交錯影響著。
「自然物」的移出、移入,消失、再生,甚至是創造,皆與「人」的歷史發展緊緊相繫。近來因保育觀念抬頭,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過分干擾自然。本專輯試圖從生活常見的物種開始,重新探索「人」與「自然物」存在的多重關係。在「人」與「物」交錯變動的歷程中,我們可以逐漸看見「人」與「物」的內在價值——自然萬物皆有其目的,而非工具性的存在。如此一來,便能跳脫人類中心來對待他者,而「人」與「自然物」之間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平衡關係。
目錄
論辨空間
撰文 魏明德 翻譯 張令憙
讀未來
撰文 鄭國威
人籟部落格
06 讀友迴響
專輯
08 引言
小米是原住民部落中的靈魂作物,扮演著維繫文化的重要角色。它曾因時代變遷、權力更迭而消失不見,如今再度回到部落,卻又面臨新的挑戰……
撰文 巴清雄(Rungudru Pacekele)
14 消失的白米親戚
台灣稻米原本高達一千多種,在短短百年間竟只剩十來種。這是物競天擇,還是人為選擇?當食用米的種類越來越少時,又將帶來什麼影響?
撰文 蔡承豪 攝影 Avant
鳳凰木被視為台灣的象徵之一,但令人意外的是,鳳凰木並非源於本地。透過不同時代的畫家筆觸,我們得以回溯鳳凰木引入台灣以及轉換為土地記憶的歷程。
撰文 江婉綾
一畝溼地,從生成到消失,需要多少時間?又經過多少轉折?無尾港水泊上離家萬里的千千水鳥,或許比人類更明白箇中道理……
撰文 林佳禾 攝影 吳永華
34 海參難題──生態多樣與文化多元的拔河
海參是華人的珍貴食材,因遭大量捕食,保育呼聲四起。但如要徹底保全,恐斷絕撈捕者生計,並喪失原有的飲食文化。在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之間,我們有可能找到平衡之道嗎?
撰文 林佳禾
38 地球不只為人轉動──跳脫人類中心看環境倫理
人類身為地球上的生物,一旦忽視萬物之間依存的關係,即便不是自大也是無知。人類與自然的倫理對話,必須始於承認自我差異,終於對自然負責。
口述 柯志明 採訪、整理 蕭如君
青年發聲
採訪 楊子頡、林佳禾 撰文 楊子頡
心靈地圖
50 西湖之春,發現生命之美
撰文、攝影 梁准
54 心念轉,壓力放──人生的健康必修課
撰文 江漢聲 繪圖 笨篤
60 世界有邊境,生活無邊緣──TOPS在泰緬的學習之路
撰文 劉佳蕙、李榮源
國際
68 因戰而興.隨戰而弛──太平洋戰爭中的楚克人(下)
撰文 Lin Poyer 翻譯 Serena Chao
影像與想像
撰文 黃以曦 劇照提供 山水國際娛樂
80 虔信者的兩難:《分居風暴》
撰文 林忠模 劇照提供 海鵬電影
書評
撰文 Fran T. Y. Wu 攝影 莊媛晰
90 絕境中挽回人性──荷塔‧慕勒的《風中綠李》與《呼吸鞦韆》
撰文 吳俞萱 攝影 莊媛晰
5月 ─ 向天爭一口飯─布袋小鎮的百年追尋
一如台灣許許多多的地方小鎮,打開布袋,我們看見交錯縱橫的歷史因果與五味雜陳的人情糾結。這個依靠海水餵養的小鎮,四百年前是淺海,隨著水文變遷,漫成一片海積地。漢人來了,待下了,開塭飼魚,築棚養蚵、闢埕曬鹽。又經歷日治、戰後,兩三百年的光陰,成就一處飽滿魚鹽之鄉。以布袋小鎮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幾番變遷為借鏡,我們試著重新思考:地方發展與環境維護是一個互相影響的動態變化過程。愛恨都是地方,鹹甜都是土地。人與自然之間,並非總是人們介入、改變甚至破壞了自然;相反地,自然也可能在人類無法預期的情況下,因為某段時間的作為,或不作為,反過來產生更多變化,帶給人們思考發展的新挑戰。(封面圖片提供/布袋嘴文化協會)
目錄
論辨空間
撰文 魏明德 翻譯 沈秀臻
讀未來
撰文 李立偉
06 水壩、水霸
撰文 鍾昀臻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
12 海水餵養,繁華若浪?——「多角布袋」的漫漫營生路
布袋被稱為「魚鹽之鄉」,給人的印象是鹽田、魚塭、養蚵、海洋,不過,她也曾創造繁華的「小上海時代」。沿著歷史回溯布袋小鎮的發展,彷彿讓我們看見了人與自然間交互影響的一頁縮影。
原作 邱志仁 整理 何靜茹
18 小小布袋,處處乾坤——以數字探訪魚鹽之鄉
布袋裡究竟裝什麼?統計圖表帶領我們一探小鎮風貌。
撰文、整理 林佳禾
鹽田上的勞動者以汗水潤澤土地,土地則回報以雪白晶亮的鹽,人與土地間因而建立起緊密的依存關係。但是當曬鹽不敵時代潮流而遭淘汰時,人們又該以何種方式與土地對話?
採訪、撰文 陳雨君
養殖漁業本該是布袋在後鹽業時代獨領風騷的特色產業,可是一意追求產量的耗能形象,卻讓它背負地層下陷的禍首罵名。在引進生態養殖法後,布袋的塭戶能否在合理利潤與尊重自然間求得平衡?
採訪、撰文|林佳禾
32 八輕帶來橫財或橫禍?——「徬徨布袋」探索出路
1999年,「八輕設廠」在布袋掀起一陣漣漪,在地人是反對還是歡迎?從不一樣的聲音中,我們看見小鎮居民對「發展」這回事的想法與姿態。
採訪 楊子頡、林佳禾 撰文 楊子頡
布袋鹽田廢曬十年之後,彷彿時光倒流般幻化為一片寧靜濕地。如今有人對她寄予生態保育與治洪的期待。或許鹽田還需為養殖漁業投擲一道希望,才是最能共生共存。
口述 蔡福昌 整理 蕭如君、林佳禾
青年發聲
企畫 林佳禾 楊子頡 攝影 林佳禾
心靈地圖
52 按下掙扎的快門——在攝影師與掠奪者之間
撰文、攝影 趙中麒
58 夜越黑暗,愛越澄明——謝傑神父的遺書
撰文 Christian de Chergé 翻譯 謝華
撰文 江漢聲 繪圖 笨篤
國際
68 移動‧滲入‧看不見的邊界——中港為誰整合?
撰文 黃舒楣 攝影 胡帥康
影像與想像
撰文 膝關節 劇照提供 海鵬電影
80 最親密的恐怖分子:《凱文怎麼了》
撰文 游千慧 劇照提供 原子映象
書評
撰文 趙登 攝影 莊媛晰
90 水田不要賣:評《江湖在哪裡?》
撰文 張景雯 攝影 林佳禾
下期預告
循古道,尋人與自然的臍帶
我心中理想的城市
食物鏈竟成化學鏈——《雜食者的兩難》
家之所在:《內人外人》
五月─ 向天爭一口飯─布袋小鎮的百年追尋
6月 ─ 行古道‧尋自然
路,原是人以雙腳踩踏出來的。高山險峻的台灣,布滿了許多蜿蜒崎嶇的路,這是先輩們為了走出自身的所在地、為了與其他族群溝通往來、為了取得生活資源……,穿越種種障礙與險阻而開闢的。在這些路徑上,刻印了時間之流下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間往來的歷程——有時充滿激烈纏鬥,有時則是包容與退守。只是,這些以人為尺度的路徑已逐漸被淡忘,湮沒於山林間。
古道上存有多層次的地理景觀、多元的動植物生態,同時也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被人遺忘的古道兀自存在,保存著這一切。本專輯即嘗試循著近日修復的南澳古道,重尋人與自然連結的臍帶。當我們踏上南澳古道,我們不僅看見台灣歷史的更迭、萬物共生的平衡法則,也看見了部落文化的起落。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卻常自外於自然,但重回自然其實未如想像中困難——當你的雙腳貼近大地,在真實的接觸中,土地的溫度、律動將一一回傳至心裡。而,古道,只是一個起點。(照片提供/金岳社區發展協會)
94期目錄
論辨空間
撰文 魏明德 翻譯 謝靜雯 繪圖 笨篤
讀未來
撰文 謝昇佑 余馥君
06 誰能參與都更?——大稻埕更新的「公共」與「利益」
撰文 徐旭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
10 引言
古道不語,卻布滿歲月痕跡。南澳古道原為泰雅族人的生活用道,但在不同統治者的治理下,轉變為撫「番」道路、警備道路,最後連同部落文化一起隱沒於山林。當我們走在重新修復的古道上,彷彿也墜入了時光之道裡……
撰文、攝影 葉品妤
18 綠影搖曳「葛蕾扇」——隱身南澳的泰雅民族植物
沿著南澳古道行走,每一步都能與不同的草木相遇。這些兀自佇立的草木默
默供養著泰雅人的生命,且早融為泰雅文化與記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撰文 董景生、王光玉 節錄 陳雨君
南澳山區的泰雅族人,在過去一兩百年間,逐漸從山林中撤除生活痕跡,因此失去了與環境的緊密連結,也快速流失屬於自己的部落文化。重建先民通道,重返昔日家園,對泰雅人來說,不只是追憶,更是新生命的開始。
撰文 Yagu Yuraw(陳芃伶)
一個人結識一條路,要走上多少回才能深交?研究台灣古道已二十餘載的李瑞宗,用雙腳在山林間喚醒沉睡的古道,也用惶恐與快樂與之熟識。儘管前人生活的路已不復見,但他深信古道有無窮盡的面貌等著他探掘,直到專屬於己。
口述 李瑞宗 整理 蕭如君 攝影 李瑞宗
40 在荒野遇見生命的感動
現代人大多在被水泥牆包圍的灰色城市中討生活,而日益失去與自然的連結。每個人都生於天地之間,只要願意走出門、踏出城,便能重拾生命中最原初的感動。
撰文 李偉文
青年發聲
企畫「直走咖啡」團隊 整理 楊子頡、林佳禾
心靈地圖
50 被製造出的「恐怖分子」——看見真實阿富汗
撰文 劉佳昇
撰文 江漢聲
特輯
62跨領域思維創造共生契機——新世紀產學變革之路
撰文 顏敏仁 採訪 編輯部
66在自然面前,我們只能謙卑——專訪「牧蟲園」創辦人楊世卿
採訪、撰文 編輯部
國際
撰文 吳比娜
影像與想像
撰文 鄭秉泓 劇照提供 雷公電影
80 當奇幻之翼撞上現實圍籬:《天外飛來一隻豬》
撰文 游千慧 劇照提供 威視電影
書評
撰文 吳俞萱
90 吃,沒有想像中簡單:《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撰文 朱慧芳 攝影 莊媛晰
7、8月 ─ 按下人間快門
攝影術的發明不過百餘年光景,從吸人魂魄的巫術小盒子,到記寫真實的人事見證鏡,人類很快懂得如何與這個行為共處。它不只為我們封存記憶,也為我們創造記憶。在台灣,80年代是報導/紀實攝影大放大嗚的黃金時期。身處在政治經濟環境的關鍵變遷中,當時的報導/紀實攝影者,憑著己身的努力,某種程度成了我們社會的傳奇,並且影響了下一個世代的年輕攝影者。
「按下人間快門」想訴說的,正是關於這些攝影人的故事。在一系列的訪談中,他們交流了影像畫面與文字敘事如何互補、職場生存與個人創作如何平衡、攝影者與被拍攝對象如何互動、生命脈絡與攝影生涯如何照見,以及紀實影像有何限制與可能。有別於英雄式的頌讚,我們企圖呈現的不只是他們的抱負、理想和氣慨,更在於他們有過的疑惑、掙扎與反省。穿過歲月透視,我們意外看見他們生命的平實;藉由世代對照,我們再次衡量他們影像的重量。
(封面攝影/關曉榮 獨自看家的小孩 八尺門 1984 )
95期目錄
論辨空間
撰文 魏明德 翻譯 謝靜雯
讀未來
撰文 尤美女、曾昭媛
人籟部落格
06 讀友迴響
專輯
08 引言
10 握住相機與筆的,是炙熱的心──報導攝影者 關曉榮X林怡廷(上)
10 握住相機與筆的,是炙熱的心──報導攝影者 關曉榮X林怡廷(下)
80年代的報導攝影者關曉榮,與剛嘗試邊寫邊拍的林怡廷,如何思考手上握住的相機和筆?面對時代的轉變,又是如何看待自己?
採訪、撰文 何靜茹 攝影 關曉榮、林怡廷
20 在生存與創作之間──雜誌攝影記者 李文吉X黃世澤
為機構拍照的攝影人,在拿起相機的同時,也背負生存的壓力。李文吉、黃世澤,讓我們看見了攝影人面對的現實。
採訪、整理 陳雨君 攝影 李文吉、黃世澤
30 記錄生命之「殤」──拍攝者 何經泰X 拍/被拍者 張榮隆
面對生命 的幽暗,按不按快門,永遠是橫亙在咫尺之間的巨大難題。
採訪、整理 楊子頡、林佳禾 攝影 何經泰、張榮隆
家鄉澎湖如海上燈塔,引領目光。張詠捷透過鏡頭,對它道出無盡愛慕。
採訪、整理 蕭如君 攝影∣張詠捷
44 鏡頭下,掙脫我的自縛──迷離青年汪正翔的對焦人生
攝影新手汪正翔透過鏡頭,挑戰自我囿限。黑暗與光明隱隱纏鬥,催促他迎向哪些光景?
採訪、整理 蕭如君 攝影 汪正翔
50 回望《人間》觀景窗──郭力昕談紀實影像的反省與可能
郭力昕放下相機,執起評論的筆,他殷切自省,深信影像有更豐富的話語能力。
採訪、整理 林佳禾 攝影 郭力昕
為了得到一本自己想讀的攝影刊物,李威儀押上身家辦雜誌。《攝影之聲》為思考的攝影魂而生。
青年發聲
60 台灣.香港.浮移之境──八十後與七年級留學生的望鄉筆談
撰文 岑學敏、林柏儀
心靈地圖
口述 陳永興 整理 林佳禾
70 「你們去醫治病人,宣講福音」──天主教靈醫會的白袍天使
口述 呂若瑟、蔡桂蓮 整理 陳雨君
攝影 梁准 撰文 何靜茹
撰文 江漢聲 繪圖 笨篤
國際
撰文 古燕秋 攝影 陳 康
影像與想像
90 殺戮並非隱喻──從《今晚誰當家》回顧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世界
撰文 吳俞萱 劇照提供 山水國際
撰文 蘇蔚婧 劇照提供 Catchplay
書評
撰文 鯨向海 攝影 莊媛晰
撰文 董凱勝 攝影 莊媛晰
Help us!
Help us keep the content of eRenlai free: take five minutes to make a donation
Tag Cloud
Browse by Date
We have 6092 guests and no member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