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籟 2006
1月 ─ 從大海走進人海——方濟‧沙勿略五百禧年紀念特刊
1506年,方濟‧沙勿略誕生於西班牙北部的一座小古堡。28年後,他成為耶穌會創始人依納爵實踐理想的夥伴。1540年,依納爵指派他航向亞洲大地;1552年在中國南方小島上,因過勞至死,享年46歲。身為一位西方傳教士,沙勿略的使命激發他深入亞洲雜然多樣的文化、語言、宗教與族群,並且從不同族群的相遇與互動中,體會人們的信仰、語言及生命體驗各有其多元性。這位西班牙冒險家不僅開啟歐亞間的積極互動與文化交流,並且影響世界歷史至今。本期《人籟》特刊,為紀念這位開啟歐亞文化與宗教深度互動的先驅,引領讀友深刻領略他促進今日東西方文化交融,所肩負的獨特意涵。
目錄
01 序
04 讀友迴響
06 《人籟》獨家榮獲內政部「最優質雜誌媒體獎」
暨副總編輯王愷寧獨獲「最優質雜誌新聞報導獎」
08 PART I 泉源
與依納爵的相遇,進入「神操」的性靈體驗,是沙勿略一生旅程的泉源……
10 沙勿略與他的時代
從西班牙的納瓦爾,到廣東近海的上川島,他一生的腳蹤何等佳美。
整理/編輯部
12 依納爵的心靈世界
依納爵的生命經驗使我們看清,心靈明辨是人性成長的開端。
文/洪萬六
16 進入依納爵的《神操》
「神操」跨越時代與文化,使沙勿略踏上了朝聖旅途,也助今日人們尋找自己的道路。
文/魏明德 譯/張令憙
26 擁抱亞洲‧走向人海
與當年的沙勿略相較,我們對亞洲顯然知道更多。但我們是否真正「進入」亞洲?
文/柯文博
30 PART II 大海
沙勿略是「海洋之子」,其偉大航程遍及亞洲各處。在書信中,他除了描述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道盡他內心的磨難和救贖。
32 孤絕的旅人‧無懼的航者
沙勿略極端的性格、無比的勇氣,引領他不斷遠航,朝向那至高至遠……
文/編輯部
58 沙勿略的千變容顏
各種文本所反映的沙勿略生平,如同明鏡映照著我們,從中不斷思索東方與西方、宗教與文化、人與造物者的關係……
文/魏明德 修編/洪萬六‧李禮君
78 古籍中的神蹟
第一本中文沙勿略傳,雖過度沾染神話色彩,卻引我們回到他與中國的相遇。
文/高一志 註解/梅謙立
86 PART III 海島
1957年追隨沙勿略旅程的浪潮,進住台灣的劉建仁,分享他初抵的心路。
88 福爾摩沙日記 1957-1960
「我在一九五七年九月初抵台灣。對一個美國人而言,簡直就像時光逆轉而進入一個全新世界……」
文/劉建仁 譯/張令憙
140 PART IV 人海
與沙勿略的時代相比,今日我們最大的冒險不在大海,而在「人海」。
142 冒險在鏡頭前──丁松筠談亞洲耶穌會的媒體工作
「我在攝影棚裡默想,恍然明瞭:鏡頭其實就是一座橋樑……」
文/黃郁惠
2月 ─ 上善若水
水是生命,卻也脆弱,亟須小心呵護。放諸四海,在水資源短缺且極度分配不均的現況下,人類將何以覓得無虞匱乏的供應之道?本期專輯探索人與水的微妙關係,深省水資源的重大議題:中國水汙染的根源、台灣水資源永續政策、世界水危機及解決之道,以及中國傳統智慧中的觀水、體水及擇水……
(封面照片:Yves NALET攝於中國新疆)
目錄
論辨空間
03 另一種祝福
文/王愷寧
讀未來
06 我們的世界不割賣
文/黃詩凱
08 分手吧——原住民族與永續發展
文/Nakao Eki
10 網路與民主
文/魏明德
11 行者
♪寧愷王
12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4 我們的孩子《人籟》兩歲了!
《人籟》雙周年慶暨「方濟‧沙勿略五百禧年紀念特刊」發表會特別報導
專輯︰上善若水
16 引文
18 乾渴的中國
要使中國人喝上乾淨的水,必須改變扭曲的發展觀,並尊重民眾參與環保的權力。
文/劉鑒強
25 水的使用是基本人權
對我而言,地球最嚴重的爭戰就是水的問題。
文/戈巴契夫
26 老子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8 洪水台灣──專訪經濟部水利署長陳伸賢
台灣水資源政策以永續為準則,開源止於節流,保育應超越開發。
文/王愷寧
38 旋風中的話語
《約伯傳》第三十八章。
40 世界一定辦得到──全球水資源危機及解決之道
「水」反映世界最嚴重的不正義。水的危機,須以全球角度來解決。
文/米榭‧康德緒(Michel Camdessus) 譯/林虹秀
52水的感悟——從道的體認到儒家實踐
儒道思想對生命的泉源——水,賦予廣泛的社會屬性和道德內涵。
文/李遠國
61 水泉成為溪川
《聖詠》第一○四篇。
62 more…more…more…
關於洪水、乾旱、水利、水汙染…
心靈地圖
64 詩心畫意——李金遠新油畫與笨篤迷你詩
現代油畫與中法詩文的對話。
圖/李金遠 文/笨篤
人文論辨
84 神話布迪厄
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影響力已超越他個人,而成為一種神話。
文/皮埃爾‧格雷米庸(Pierre Grémion) 譯/劉暉
作品
98 輪轉街眾生之皮匠(第五回)
文/夏運儒
104 法國將軍吃遍天下
3月 ─ 熱愛生命‧對抗自殺
自殺與憂鬱症是華人社會口中的禁忌,通常也是導致自殺的主因。美好生命何以質變?黃泉彼岸何以凌駕多彩生命?本期專輯要與讀者分享「熱愛生命‧對抗自殺」,我們企圖瞭解自殺的複雜,也希望自殺者腦海中的尋死念頭,有朝一日能轉化為對生命的熱愛。《人籟》與您一起體會生命的活力,品嘗生命中美妙的味道。
(封面畫作:笨篤)
目錄
論辨空間
03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文/王愷寧
讀未來
06 台灣應該看得更遠
文/魏明德
07 你懂火星文嗎?
文/張君玫
08 讀友迴響
09 行者
♪寧愷王
10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2 讓世界看見我們
《人籟》與不同團體攜手合作,走進社區,向社會大眾分享理念!
文/薛淑靖
專輯︰熱愛生命‧對抗自殺
14 引文
16 做自己的朋友——再忙也要和孫越喝咖啡
大家的老朋友孫越,以他的人生智慧唱出另一首「朋友歌」。
文/李禮君
26 誰會自殺?
為何自殺?如何防範?臨床精神科醫師在此提出專業見解。
文/亞哥普‧卡維傑(Agop Kahvedjian) 譯/陳太乙
32 熱愛生命‧對抗自殺——衛生署長侯勝茂政策論辨與消化憂鬱祕方
「署長很難做,所以,我每天都要自我治療!」
文/王愷寧
44 約伯的哀歌
憂鬱有除舊換新的作用,它強迫我們內觀自我黑暗,進而產生心靈蛻變。
文/金士嵐
56 當生命成為作品──戲劇治療的畫與話
他以戲劇來陪伴青少年,並拿起畫筆,以真誠的筆觸凝視哀傷。
文‧圖/張志豪
64 現代鴉片戰爭
比利時母親勇敢分析兒子的悲劇…
文/瑪莉安 譯/蔣之英
68 日日新生
活著,就是死亡,就是新生。
文/笨篤
70 more…more…more…
自殺、憂鬱、生命教育等資訊。
人文論辨
72 「好老師」的拼圖
教師是真正的在地領袖,也是引導學生將夢想繪上色彩,並轉化為真實的藝術家。
文/陳佩英‧薛文耀‧楊芳瑋
心靈地圖
80 快樂就在當下
兩人從監獄欄杆窗口往外看,一個人看到泥濘,另一個人看到繁星。
文/劉建仁(Robert J. Ronald)
國際
83 非洲司法與巫術的衝突
現實社會的法律,如何判明虛幻世界的善與惡?
文/艾里克‧德‧羅斯尼(Eric de Rosny) 譯/江城子
作品
92 輪轉街眾生之皮匠(第六回)
文/夏運儒
書評
98 戀愛的破壞力與治癒力
談戀愛猶如刮颱風,破壞力大,但再生力也強。
文/新井一二三
影像與想像
100 時光切片的存在
觀看照片時,我們回頭轉向照片裡的時空,卻望見照片中未來的時空。
文‧攝影/林士民
104 法國將軍吃遍天下
4月 ─ 族群仇恨與和解
放眼當今世界,肇因哪些文化與經濟的質素發酵,致令人類相互對峙衝突?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語系、血緣相近的民族,亦是彼此衝突不斷?在本期專輯「族群仇恨與和解」中,我們無意將世界上發生的衝突一一羅列,而是提出幾個特別值得探索的例子:東帝汶、車臣、非洲穆斯林、中日關係……
目錄
論辨空間
03 阿雪的愛情天堂
文/沈秀臻
讀未來
06 性的三層樓
文/魏明德
07 鐵窗與機車
文/何瑞文
08 我們不是賊!
文/李士傑
10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2 讀友迴響
13 現象‧迴象:正義
文/麻煩創造者
專輯︰族群仇恨與和解
14 引文
16 誠信締造世界和平——專訪台北市長馬英九
與其談法律,不如直接討論雙方如何建立互信。
文/王愷寧
25 春曦中的小花
文/寧愷王
26 機鋒對峙‧真情化解——前勞委會主委陳菊專訪
在變革的過程中,其實也可以充滿人性與溫暖。
文/王愷寧
34 東帝汶的機遇與挑戰
甫獲獨立的東帝汶百廢待興,官方語言的爭議,即是她的挑戰之一。
文/湯藍鷹
42 國際漠視的車臣衝突
我們看到此一衝突的來龍去脈,也見到西方國家如何看待此事。
文/勒‧余埃魯(Anne le Huérou) 譯/江城子
52 融入‧排擠——穆斯林在非洲
黑色大陸曾遭受殖民統治,而身處當地的穆斯林處境又如何?
文/德‧蒙克羅(Marc-Antoine Pérouse de Montclos) 譯/江城子
62 中日間寬恕的困難
德希達說,寬恕總在其不可能中方為可能;但作者說,我們應當寬恕,因為我們能夠並願意寬恕。
文/唐文明
74 more…more…more…
衝突、戰爭、和解、和平等資訊。
人文論辨
76 欲求與時間——莫札特的唐‧喬凡尼
為了紀念莫札特逝世兩百五十週年,編輯部特別推出其歌劇《唐‧喬凡尼》的深度解讀。
文/夏履(Philippe Charru) 譯/張文英
心靈地圖
88異鄉人
基督信仰就是要不停地認出一個我們不熟悉的上主,也就是要在那些我們以為祂不在的地方看出祂的臨在。
文/米榭‧塞爾多(Michel de Certeau) 譯/吳龍麟
作品
94 輪轉街眾生之皮匠(第七回)
文/夏運儒
影像與想像
98罪與救贖
導演準確地拍下了,讓人重新站起的勇氣與希望,以及認錯後的感動。
文/劉永晧
書評
102 媒體世代‧天線寶寶
社會發展並非由科技決定,真實的兒童也絕非某種本質可以一概而論。
文/張明薰
104 擁抱生命的脆弱
以智慧的距離,面對生命轉折。
文/陳建明
5月 ─ 能源危機或轉機
綜觀時勢,石油輸出國家之政情動盪不安;近期伊朗核武再度緊繃對峙,油價趁勢衝破七十五美元大關;國際原油乃至民生物價亦順勢飆漲…能源危機果真即將爆發?時下的能源消費模式,應否通盤檢討?哪些投資必須劍及履及?除了石油,我們是否可以覓得足以替代的能源…面對人們生息仰賴的能源渾沌前景,我們將何去何從?
目錄
論辨空間
03 零核地球村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6 行動城市‧民主市民
文/康提波(Thibaut Camdessus)
08 開闢千里步道‧再造台灣價值
文/黃武雄
09 現象‧迴象:盛人有功
文/麻煩創造者
10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2 讀友迴響
專輯︰能源危機或轉機
14 引文
16 石油末路?!
油價飆升應成為一種正面訊息,促使各國睜亮雙眼,及時因應「後石油時代」的來臨。
文/狄迪耶‧胡笙(Didier Houssin) 譯/楊麗貞
26 台灣能源危機與轉機──專訪經濟部能源局長葉惠青
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原油與物價同聲看漲,台灣能源政策何去何從?
文/王愷寧
35 小白不懂小花
寧愷王
36 核能論辨的困境
能源政策不應簡化為「是否缺電」的問題,而是社會全體的論辨與選擇。
文/賴偉傑
44 厄瓜多的金與油
「我們厄瓜多人已經忍無可忍,再也受不了石油公司的謊言,所以決定抗爭!」
文/米卡埃‧涅茲哈默(Michael Netzhammer) 譯/陳太乙
50 創造綠色交通願景
針對耗能龐大的交通運輸部門,作者提出替代能源的發展芻議。
文/蕭再安
55 節能建築之美
只要符合當地氣候、風土、節能的設計,即是因地制宜的「建築美」。
文/林憲德
62 more…more…more…
石油、核能、煤、再生能源等資訊。
人文論辨
64 遠觀新宇宙
世界如何形成?科幻小說所描繪的其他宇宙,究竟是否存在?
文/馬克‧拉謝茲–雷(Marc Lachièze-Rey) 譯/閆素偉
心靈地圖
74 字彙
沒有人能毫無阻礙地獲得他人藏在心裡的那一套系統,於是需要暗示,需要練習……
文/何雅雯
國際
76 給斯里蘭卡的朋友
「那年夏天,我來到斯里蘭卡。在這飽嘗戰火與貧窮的國度,我認識了你……」
文/洪萬六
作品
82 風的紋路
文/艾嘉特(Agathe) 譯/沈秀臻 圖/笨篤
88 輪轉街眾生之皮匠(第八回)
文/夏運儒
書評
94 虛擬老人的世代
在高齡化的社會,老人的數目比年輕人多,作者形容這是「活生生的死亡」。
文/沈秀臻
96 如何讀「好」書?
在能夠培養的各種能力中,最寶貴的就是學習的能力。
文/托比
影像與想像
98 新紀錄運動在中國
在多元化的變遷社會中,紀錄片如同一幅廣闊的社會畫卷……
文/呂新雨
6月 ─ 巫術‧靈乩‧薩滿教
在遠古社會,人們透過占卜來決定狩獵方向;而在科學昌盛的今日,人們為得知股票明牌無所不用其極;現今許多國家,巫術與薩滿教仍方興未艾。這是否意味著,「科學理性」從未真正取代「命運之神」的地位?本期《人籟》即由現代人所熱衷的算命卜卦開始,邀請您從理智的生活暫且抽身,進入這充滿驚奇的「異世界」,在充滿繪畫、詩歌與戲耍的神祕體驗中,且歌且舞……
(封面圖片:澳洲傳統巫醫「麻帕恩」所繪;Brian F. McCoy提供)
目錄
論辨空間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6 拉丁美洲收割民主
文/夏虹德(Pierre de Charentenay) 譯/沈秀臻
08 速度迷失
文/沙堅恆
10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2 讀友迴響
13 現象‧迴象:毛遂自薦
文/麻煩創造者
專輯︰巫術‧靈乩‧薩滿教
14 引文
16 迷信、薩滿教與當代社會
活在資訊時代,我們是不是就比較不迷信?
文/魏明德
20 現代人的鐵算盤
廿一世紀的現代人,對於算命,他們眾說紛紜…
整理/李禮君
26 看「大法師」談驅魔──專訪賴効忠神父
附魔現象是否存在?不同文化及宗教的魔鬼有何差異?
文/李禮君
28 我如何成為女巫師
十三歲時,因為看到Puringau很靈,因此很想當巫師…
口述/蔡金鳳 整理/詹嫦慧
30 人與靈的共同修行
當靈乩的自我得以從靈的糾結中離開時,人與靈才能合作並共同提升。
文/蔡怡佳
38澳洲原住民的求診之道
「早上麻帕恩,下午衛生所…你也知道,就像藥片一樣。」
文/梅可怡(Brian F. McCoy) 譯/陳敬旻
48 雪地民族的新薩滿運動
新薩滿運動者認為,稱薩滿教為黑色信仰的是「愚笨的人,他們試圖拉攏薩滿教,以擁有更多的追隨者與教區。」
文/塔堤安納‧巴爾戈可法(Tatiana Bulgakova) 譯/周雅淳
58 從戲耍中看韓國庫教
庫教的穆丹就像耶穌比喻中的窮寡婦,她能給的很多,諸如活潑的神靈所轉化的精神。
文/丹尼爾‧基斯特(Daniel A. Kister) 譯/王文芳
72 more…more…more…
薩滿教、巫術、通靈、驅魔等資訊。
人文論辨
74 傾聽照片裡傳來的聲音
廿一幅今年度世界新聞攝影得獎作品,引領我們走進那些故事之中。
文/葉姿吟
作品
98 輪轉街眾生之皮匠(第九回)
文/夏運儒
書評
104 觀微知著
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要靠瞬間判斷與第一印象來決定。
文/陳建明
7-8月 ─ 民族走廊
從青海到雲南,許多民族隨著高原的嬗遞而遷徙。彝、苗、傣、羌、白族、藏族……長長的民族流動線,從洪古時代就已牽引轉動。長久的奮鬥,與高山、風雪、暴雨、獵物角力……他們在乾燥的高原上播種、為消逝的過去哭泣、憂慮難以確定的未來……此刻讓我們欣賞、閱讀民族走廊的影像與故事,與他們一同夢想、流淚、歌唱……
(封面照片:梁准攝於稻城)
目錄
論辨空間
03書的未來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6 經濟發展的遺毒
文/劉惠敏
07 中日關係的理性與感性
文/查常平
08 當憂鬱症成為標籤
文/陳俊欽
10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2 讀友迴響
專輯︰民族走廊
14 引文
16 神山聖水藏傳奇
一個傳說,一個故事,也是優美動人的風景。
文‧攝影/梁准
40 縱覽橫窺民族走廊
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試圖勾勒「二縱三橫」的民族走廊格局。
文/李星星 攝影/梁准‧宋光明
54 鳥蠻歌
以雲彩為衣,以露水為糧,女仙遊荒野…
詩‧畫/笨篤
56 千年流轉話恩陽
被列為四川十大古鎮的恩陽,舊有小上海之稱,又有「早晚恩陽河」之說。
文/付春敏 攝影/張煒
70 夢迴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線》描繪的夢幻境地,永為世人所追尋、嚮往…
文/林右淳 攝影/宋光明
心靈地圖
76 羅比叔叔的點心罐:新世代寓言
寓言如同小零嘴,其引人入勝的故事能滋養心靈。現在請各位以最舒服的姿勢坐著,享受我為您準備的點心。
文/隆納德(Robert J. Ronald) 譯/林虹秀、張令憙 圖/笨篤
國際
102 多元的美麗與胸襟
失去一種語言即是失去一種智慧寶藏,如同對著博物館丟下炸彈。
文/Voyu Taokara Lau
作品
106 輪轉街眾生之皮匠(第十回)
文/夏運儒
書評
112 解讀《達文西密碼》
《達文西密碼》的成功說明了大眾對於祕聞的興致,及其宗教文化涵養的薄弱。
文/魏明德
114 聖經敘事的文學分析
尚士則對《聖經》的解讀既嚴謹且富創意,對想認識這部偉大文本的人來說,十分具有啟迪作用。
文/魏明德
116 閱讀福音比喻的鑰匙
本書充分展現了耶穌比喻的生命力,使人在親切可喜的閱讀經驗中,體驗心靈提升的快樂。
文/傅佩榮
影像與想像
118 情升緣滅: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導演的鏡頭是畫家的眼。油畫的特性、複雜度等精彩的描述是小說的核心,導演將之轉為一幕幕的視野、景致、光影。
文/沈秀臻
9月 ─ 與友同行
生命中,再沒有什麼比真摯的友情更可貴──也沒有什麼比它更難。友情一如愛情,能激起我們內心最深切的感受,卻鮮少有人討論。在現代社會,友情的意義改變了嗎?我們還有時間去培養真誠的友情?網路中的「虛擬友情」如何維繫?人與神之間是否存在友誼?本期《人籟》邀您再次「與友同行」……
(封面畫作:Les cavaliers, George Artemoff, collection Marie Artemoff)
目錄
論辨空間
03 城市幽魂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6 當電子毒浪來襲
文/趙家緯
08 向至貧者學習
文/楊淑秀
10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2 讀友迴響
專輯︰與友同行
14 引文
16 友情改變世界
徐光啟與利瑪竇的跨文化情誼揭開了中西交流的序曲,也改變了世界。
文/光啟社
32 《交友論》今解
歐洲人撰寫的第一本中文著作,以文言文表達對友誼的看法。
文/利瑪竇 選譯/沈秀臻
34 友情串連部落格
四位熟識程度不一的朋友在網路的交換日誌。「交友」既是話題,也是目的。
文/韋一皮、梁家瑜、黃詩凱、THOM 企劃/黃郁惠
48 困境中的友情
導演的鏡頭讓我們明瞭,困境中友誼的生滅就像大自然的生長、枯寂與更替。
文/沈秀臻
53 聖經談友情
忠實的朋友是無價之寶,金銀也比不上他的美好……
54 人與神的友情
人只有了解友誼的真諦,並超越世代、族群與階級的侷限,才可能與神結下友誼。
文/魏明德
60 more…more…more…
關於朋友、友誼的書籍。
人文論辨
62 邁向公民媒體新紀元: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陳春山專訪
公共媒體的核心價值:她不僅承載公民社會的群倫良知,並且肩負國家永續發展……
文/王愷寧
72 足球,如同一面鏡子
倫理學者分析世足賽引發的意外事件、疑竇爭執,為我們揭開內中的現象與問題。
文/丹尼斯‧穆勒(Denis Müller) 譯/江城子
心靈地圖
80 逃走
逃啊!逃出一種稱作苦悶的顏色,到一個不用解釋、答案的地方……
文‧攝影/余建昌
國際
88 泳者才能入學
柬埔寨和越南的水上人家,載沉載浮的生活型態正是他們的生命寫照。
文‧攝影/莫寧(Moeun Nhean) 譯/葉姿吟、張云
作品
92 輪轉街眾生之皮匠(第十一回)
文/夏運儒
書評
100 走入影像的靈感世界
電影評論教我們重新學習觀看與聆聽——不只在螢光幕前,也在家裡、街上……
文/笨篤
102 推理小說的命運交響曲
占星學使這部小說增加了豐富和深度,幫助我們找出「生活的詩意」。
文/張明薰
10月 ─ 尋找女性新典範
有人質疑:時下女性運動是否已經過頭了,有人則主張女性有權追求事業成就,更有人強調過份重視性別也是一種歧視。然而,從諸多面向來看現代女性的伸展空間已較過去明顯寬廣。本期《人籟》特深入女性心靈世界。論辨多元的女性典範,我們更透過男性角度提出反思。試圖尋找一個可供大家依循、借取的典範,提供相互尊重以及集體創作的交流平台,讓每位讀友都能找到自己,最怡然的人生道路!
(封面作品:朱雪鳳,《初衷》,2006年3月「嘉義女人香」參展作品。)
目錄
論辨空間
03 庭園、公園與菜園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6 原民台的幻想
文/Nakao Eki
07 照顧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文/紐濟達
08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0 讀友迴響
專輯︰尋找女性新典範
12 引文
14 划向深處,聽見自己──鄒逸蘭醫師專訪
現代女性擁有更多選擇,但「做自己」卻常淪為華麗的假象。
文/李禮君
20 尋找台灣新女性典範──專訪內政部家暴暨性侵防治會組長張秀鴛
台灣女性的角色各有不同,實難找到完全的典範,而這也正是多元台灣的可愛之處…
文/王愷寧
30 男人看女性藝術
執著與柔情,應該是不分男女都需要分享的愛德。
文/笨篤
34 慈心慧質話彝族姑娘──專訪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際副司長巴莫阿依
彝族雖亦為父系社會,但家族對已婚婦女的保護力量卻較漢族社會更為強大。
文/王愷寧
40 真女人開講
三位真女人,與您分享她們一路蜿蜒、柳暗花明的生命景致。
文/李禮君
46 伊斯蘭婦女運動
伊斯蘭的女性主義者已開始組織,要求重詮經典,並重新思考宗教、政治與性別的權力關係。
文/人籟瞭望
48 只有女人可以做巫師
對台灣噶瑪蘭人而言,女巫師是家系連結與族群延續的主導者。
文/劉璧榛
56 那麼,男人呢?
現代女性勇於追求自我認同,而男人呢?男性難道沒有認同危機?
文/魏明德 譯/Nakao Eki
58 more…more…more…
關於現代女性、女性典範等資訊。
人文論辨
60 老外看孔子
瑞士學者還原孔子的歷史時空,並讓我們感受孔子隨性、幽默的一面。
文/畢來德(Jean-François Billeter) 譯/吳龍麟
心靈地圖
78 新世代寓言:農夫的三個兒子
這回,羅比叔叔再次端上親手烘焙的點心,邀您品嘗它的美味與樂趣。
文/隆納德(Robert J. Ronald)譯/林虹秀 圖/笨篤
國際
80 印度的覺醒
印度的「大放光芒」尚未遍及所有印度人,但它正在發光。
文/阿馬拉多斯(Michael Amaladoss) 譯/江城子
作品
88 無海的燈塔
圖‧文/艾嘉特(Agathe) 譯/沈秀臻
94 輪轉街眾生之皮匠(最終回)
文/夏運儒
畫評
100 廚房中的獨白
這空間,寂靜。我以為這裡是沼澤,但它其實是,蔡銀娟的廚房。
文/蘇欣辰
影像與想像
102 灌溉心中的樹
在《有你真好》中,我們看到山林的浩瀚感、令人膜拜的靜謐美,以及山居人的心靈世界。
文/沈秀臻
11月 ─ 企業公民
在全球化時代,身為有道德的「企業公民」,應肩負何等責任與義務?環境保護、財務的公開透明、符合人權的勞動條件,即為本期《人籟》所關注的三項企業倫理新挑戰。期盼企業家們充分發揮公民精神、集結多方智慧與創造力,建構充滿人道精神的社會體制!
目錄
論辨空間
03 真實世界不是電腦遊戲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6 消費了王建民之後
文/張力可
08 他們統治‧我們凝視
文/李士傑
10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2 讀友迴響
專輯︰企業公民
14 引文
16 綠色資本‧永續台灣──高明瑞教授專訪
真正永續的競爭力並非來自經濟資本,而是來自綠色資本。
文/李禮君‧黃郁惠
24 全球契約打造人性世界
聯合國「全球契約」呼籲全世界企業共同承擔環境及社會責任。
文/編輯部
26 世界公民的金融倫理
貧窮問題是市場機制的最大失敗。我們必須藉由道德與團結,重新譜寫人類歷史。
文/康德緒(Michel Camdessus) 譯/林虹秀‧陳佩芳
38 企業責任創造價值
跨國企業倡行自身的社會及環境責任,將創造更為強大的「軟競爭力」。
文/陳佩芳
40 勞資倫理與社會公義──專訪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委李應元
律法不過只是強制規範,社會責任與道德的發揮,須要企業發自內心的主動…
文/王愷寧
50 中國環保與企業環境
位居經濟四強的中國,必須在經濟、自然與人民福祉之間找到新平衡。
文/魏明德
58 讓文化成為永續資源
如何從我們的文化中,提煉出最適宜的永續發展模式?
文/魏明德
60 more…more…more…
關於企業公民、企業責任與綠色企業的延伸資訊。
人文論辨
62 差異是都市的鮮血
我們應該去除對差異的恐懼,因為差異是都市成長的契機。
文/畢恆達
心靈地圖
66 新世代寓言:天堂的真相
死去的人並未「安息」。因為,天堂比人間還要忙碌…
文/隆納德(Robert J. Ronald) 譯/林虹秀 圖/笨篤
國際
76 面臨抉擇的伊斯蘭
革命與建設的兩難、外交和談的僵局…中東兩國如何締造和平?
文/約瑟夫‧瑪依拉(Joseph Maïla) 譯/江城子
80 老美,你聽懂了嗎?
九一一事件已屆滿五週年。老美學到了什麼功課?
文/余建昌
作品
84 高原之風
詩/笨篤 攝影/梁准
書評
96 品嚐美食須盡歡
作者邀我們找回對食物的喜愛與耐心,學習品嚐人生的滋味。
文/沈秀臻
影像與想像
98 女性的身體‧悲愴的大地
《旅行之歌》描寫戰後的波士尼亞,無言而勇敢地承受著命運…
文/沈秀臻
102 陽光公路上的生命課題
一條碧海藍天的陽光公路,一個屬於青少年的生命故事。
文/小季
12月 ─ 故事監獄
受刑人是因犯罪而受懲罰,但他們的家人、愛人……無論是等候包容,抑或絕望棄守,都充滿著淚水與掙扎。這些真實而淋漓的故事,遠比那些戒規條文,更能使人了解何為善惡、何為罪罰。我們邀您暫時拋卻預設的立場、卸下心防,隨我們步入那面高牆,聆聽那一個個從未完結的故事,也看見囹圄內的真相。企盼終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鐵窗和高牆……
目錄
論辨空間
03電視不是你的眼睛
文/魏明德
讀未來
06 諾貝爾獎與文化戰爭
文/張君玫
07 不滯銷的台灣農業政策
文/雷立芬
08 全球視訊
文/人籟瞭望
10 讀友迴響
專輯︰故事監獄
12 引文
14 記憶朝興
「從記到憶,生命的答案,是我苦苦尋索的。」
文/朝興
22 我的朋友哪裡去了?
探訪獄中的孩子不是為了工作,只因他們是我的朋友。
文/狄明德
24 不要說再見!──許願魚的更生竹枝調
世間誰能不犯錯?但不要被過錯所羈絆,而要勇敢向前走。
文/王愷寧
30 開啟生命新機的中繼站──專訪花蓮監獄典獄長李孟冬
監獄即是道場。透過矯治與共同修煉,創造生命新機……
文/王愷寧
36 海犁的返航人生
一位36歲入監、48歲出獄的漁人,在病苦中灑脫揚帆,迎向人生。
文/海犁 圖/笨篤
50 等待故事的溫暖
她以文學為種籽,播灑在受刑人的心田,等待花開的聲音。
文/歐銀釧
44 高牆裡的天人菊──監獄寫作班與我
在獄中,受刑人透過寫作省視生命、表達情思、蛻變而新生。
文/朝興
48 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
長約八步、寬約六步,在這窄狹囚室裡,我的心正在旅行……
文‧圖/澎湖、桃園、嘉義監獄寫作班
54 獄中妙筆──首屆監獄文學獎作品發表
首屆為受刑人舉辦的文學獎在此發表。期待獄中妙筆皆生花!
文/未蕊湖‧康少俠‧亭
58 後山燈塔──圍籬開光的花蓮教育電台
透過我們,許多老師進到監獄,與一群不同生命能量的人相互對話……
文/王愷寧
64 圍籬中的玫瑰園──花監志工手記
不是行善,只是陪伴,陪她們走一段最困頓的人生旅程。
文/吳采璋
68 高牆內的迴音──花蓮監獄受刑人的獨白
「這裡絕不是外面的人可以了解的,更不是那些團體所說的那樣……」
採訪/王愷寧 整理/陳佩芳
74 甘苦交織的良心志業──監獄教化工作者的心聲
「即便受刑人已經改過遷善,出獄後,社會卻常不給他們機會!」
採訪/王愷寧 整理/李禮君
80 沒有高牆圍籬的監獄──專訪自強外役監獄副典獄長葉貞伶
在外役監,受刑人得以在沒有圍牆的環境下擁有自由活動……
文/王愷寧
86 more…more…more…
關於監獄的書籍、團體及網站資訊。
國際
88 歐盟押注於規範而非力量
我們要走向一個以規範來治理的世界,還是任由強權主導一切?
口述/匝基‧拉伊迪(Zaki Laïdi) 採訪/法國文評雜誌 譯/余思理
作品
96 沙漠之心
攝影/王愷寧 文/甘易逢 譯/張令憙
Help us!
Help us keep the content of eRenlai free: take five minutes to make a donation
Tag Cloud
Browse by Date
We have 7865 guests and no member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