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 帝國之暮.神國之曦
古羅馬文明和基督宗教可謂奠定西方文明發展的兩大基礎。然而我們對古羅馬人的宗教有多少瞭解?該如何看待它與基督宗教的相遇?這種異文化間的對話又能帶來何種啟發?本期人籟精選古羅馬時期拉丁語文學的著名篇章,與讀者一起探索帝國黃昏與神國黎明交會時的絢爛光芒!
(攝影/笨篤)
目錄
論辨空間
01 羊圈啟示錄
撰文、攝影|杜樂仁(Jacques Duraud)
讀未來
撰文︱馮喬蘭
撰文︱林民昌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專輯
撰文|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吳雅凌 整理|Nakao Eki
10 前言
14 時間地圖(一):從羅馬建城到耶穌受難
16 一切起源皆命運?——初探迷霧中的古羅馬宗教
古羅馬宗教究竟起源於何處?它的特點是什麼?本文帶您穿過歷史的迷霧,一探這個古老宗教之謎。
21 一個務實者的占卜觀
24 原初的盟約
26 伊希絲祕儀入會禮
28 冥府之遊──羅馬的誕生
30 碎心的鰥夫.雄辯濤濤的奧菲爾斯
33 西元四世紀的神話解構
34 靈魂的喜樂是件嚴肅的事
36 時間地圖(二):從耶穌受難到帝國覆亡
不同宗教之間的接觸,往往帶來各種對話與衝突。透過毀滅與重建的漫長過程,西方文明才得以長成今日的面貌。
44 追求簡單的異端準則
45 認與不認的兩難
46 兩種普世觀的衝突
50 活人獻祭
51 毀敗的勝利女神
52 上帝之城──古羅馬宗教的終結
54 結語
人文論辨
即使是被世人尊崇為大成至聖、萬世師表的孔子,在內心深處也有一段糾結的身分認同問題。
撰文|Nakao Eki 繪圖|笨篤
特刊
66 在坎昆會場外
坎昆會場周邊各式各樣的社運串聯,讓我們見識到公民行動豐沛的能量。
撰文|李河清
心靈地圖
撰文|林冠儀、李依芳 照片提供|文向教育基金會
撰文|江漢聲 照片提供|財團法人天主教華光智能發展中心
作品
78 誤讀鬚空
撰文|林民昌 攝影|Nick Coulson
國際
80 縮水城市重生記——2010年薩克森─安哈特都市再造國際建築展
且看德國面對工業舊城人口外移的困境時,如何從建築展中獲得靈感,打造城市的新生命!
撰文|飛娘
影像與想像
86 時代風暴或天才宿命?
偉大女科學家之死,既是宗教衝突下的憾事,或許也是天才過分忠於自我的悲劇。
撰文│黃以曦
90 難以言傳的愛情
從一段感情走向另一段感情,女子追求的其實是自我的認同。
撰文│曾炫淳 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94 舞台下的真實人生
一場光鮮亮麗的芭蕾舞表演除了依靠辛勤練習的舞者,舞台下工作人員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沒。
撰文│王筑筠 劇照提供│海鵬電影
書評
98 污名無所不在
撰文|曾凡慈 攝影|莊媛晰
1月 ─ 島觀太平洋
「陸地的盡頭,才是世界的開始。」台灣四面環海,東眺太平洋,然而多數人對海的想像不是停留在觀光層次,就是將其視為危險禁忌之所。本期《人籟》邀您以島民的身分與眼光,造訪南島民族的家鄉,一起航向遼闊的太平洋!
(封面攝影/林建享)
目錄
論辨空間
01 基因與文化
撰文|江漢聲 繪圖|笨篤
讀未來
04 從愛爾蘭經濟危機談起
愛爾蘭的經濟危機並非只是個別國家的財政問題,而是對歐盟與全球金融體制的嚴重考驗。
撰文|詹文碩
人籟事件簿
撰文|江漢聲
人籟部落格
08 讀友迴響
10 人籟後台花絮
專輯
12 前言
14 立足台灣,看大洋諸島
撰文|吳思薇
溫暖的黑潮串連台灣和其他島嶼,形成一個「以海為路」的文化區域。而噶瑪蘭族更曾以精湛的航海技術,在歷史上留下不少珍貴記錄。
撰文|詹素娟
20 海底獨夫——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是個熱戀海洋的孤傲者,但他的背後卻似乎扛著整個原鄉的重量。
撰文|Yedda Wang
26 向著大洋前進——2007年Keep Rowing活動紀事
「船做了,就是要拿來划的!」達悟族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將前所未有的 達悟大船划到台灣來。
撰文|夏黎明
三位學者與我們分享他們投入太平洋研究的因緣,以及未來的展望與期待。
撰文、整理|吳思薇
36 南島記憶五十載
岩佐嘉親這位醉心於南島文化的研究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文章、照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整理|吳思薇
40 太平洋群島的文化視界
太平洋島民獨特的文化視野,是人類最珍貴的禮物。
撰文│郭佩宜
48 大地有眼,看盡真實
斐濟的羅圖馬島島民在齊心合作下,有了第一部自己的電影,因此得以述說自己的故事。
撰文│Julia Wieting 翻譯│林虹秀 整理|吳思薇
密克羅尼西亞學會(Micsem)謙稱自己「每樣事情都做一點」,但其成就卻遠過於此。
撰文|Francis X. Hezel 翻譯|鍾長均
舞蹈創作者結合傳統知識與現代技巧,既解放了女性舞者的身體,也發展出更多元的作品主題。
撰文│Katerina Martina Teaiwa 翻譯│林虹秀
撰文|Richard A. Herr 翻譯|謝靜雯 整理|Nakao Eki
64 台灣太平洋研究發展芻議
台灣身為太平洋島嶼的一員,應如何建立自己的太平洋研究?或許應先從構築相關認同開始做起。
撰文│楊聰榮
70 結語:世界的開始
人文論辨
72 社區小農綠夢成真
撰文︱林小可 攝影|小春
心靈地圖
撰文|王志銘 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82 恐龍按門鈴
撰文、照片提供︱歐銀釧
作品
86 關於麗芙烏曼和那一張空椅
撰文、攝影│廖梅璇
國際
撰文︱楊雅祺
影像與想像
94 成長的儀式
撰文│鄭秉泓 劇照提供│海樂影業、開眼電影網
98 鏡之地獄
撰文│吳俞萱 劇照提供│向洋影業、開眼電影網
書評
104 台灣宗教儀式的太平洋觀點
撰文|Pamela J. Stewart & Andrew J. Strathern翻譯|林虹秀
106 帝國.消費.博覽會
撰文│辜振豐 攝影│莊媛晰
人籟與讀者對話---82期讀者迴響
《人籟》2011年5月號,第82期 --- 記與忘:空間解嚴的虛擬實鏡 --- 讀者迴響十分熱烈!
我們非常感謝所有讀者的批評指教與鼓勵,您的鞭辟與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原動力!《人籟》永遠歡迎更多讀者與我們對話!
人籟與讀者對話---82期讀者迴響
《人籟》2011年5月號,第82期 --- 記與忘:空間解嚴的虛擬實鏡 --- 讀者迴響十分熱烈!
我們非常感謝所有讀者的批評指教與鼓勵,您的鞭辟與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原動力!《人籟》永遠歡迎更多讀者與我們對話!
人籟與讀者對話---82期讀者迴響
《人籟》2011年5月號,第82期 --- 記與忘:空間解嚴的虛擬實鏡 --- 讀者迴響十分熱烈!
我們非常感謝所有讀者的批評指教與鼓勵,您的鞭辟與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原動力!《人籟》永遠歡迎更多讀者與我們對話!
靈修力量與全球挑戰
1610年5月,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利瑪竇(Matteo Ricci)病逝於北京,他與徐光啟等中國士大夫交流過程中展現的友誼及他對異文化的尊重,奠基於深厚的靈修力量。
靈修力量與全球挑戰
1610年5月,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利瑪竇(Matteo Ricci)病逝於北京,他與徐光啟等中國士大夫交流過程中展現的友誼及他對異文化的尊重,奠基於深厚的靈修力量。2010年5月,上海復旦大學宣布成立「徐光啟-利瑪竇文明對話研究中心」(簡稱「利徐學社」),並舉辦「文明對話與全球挑戰」國際論壇。會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主席米榭.康得緒,以〈在懸空的希望中懷抱希望〉為題發表演說,透過利瑪竇留下的智慧遺產,提出他對靈修力量在人道事業扮演角色的看法。《人籟》特別節錄其中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
太平洋區域研究:另一個「世界的開始」
本期專輯以「陸地的盡頭,才是世界的開始」的引言起始,跨出了陸地邊緣,投向大洋的懷抱,探索一個多數台灣人所不熟悉的世界。誠如已在專輯開頭提到過的,本期專輯的作者,多半是今年甫成立的「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的成員,而這個學會的成立,與《人籟》不無關聯。
人籟七年選文:「社會」
複製倫理面面觀
本文提要
現階段進行生殖性人類複製實驗到底安不安全?胚胎是人嗎?我們應該用什麼準則來看待人類胚胎的道德地位?本篇試圖從倫理學的觀點回應這一連串的問題。
原刊期別
編選自本刊第6期〈複製人快來了!――奔向美麗的後現代世界?〉,2004年6月。頁28-41。
人籟七年選文:「心靈」
天堂的真相──蛋頭家族的幸福生活
本文提要
隆納德神父(別名劉建仁)是美國耶穌會會士,1957年來台服務,隨即罹患小兒痲痺症。他與疾病奮鬥不懈,還創立了更生復健服務中心,最後終老於台灣。
《人籟》曾以隆神父的生命經驗為題,製作專輯〈克服障礙〉,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筆下那些風趣睿智的寓言故事。這次我們精選其中一則,讓老讀友藉此重溫舊夢,也讓新讀者從中體會到隆神父的精神。
原刊期別
編選自本刊第32期〈企業公民――迎接社會倫理新挑戰〉,2006年11月。頁69-71。
《摘要》
很久以前在蛋國,有一個稱為蛋頭的家族。下面這篇童謠你一定聽過,是為了紀念蛋頭先生悲慘的死亡而寫的:
圓圓蛋頭,坐在牆頭,圓圓蛋頭,摔了跟斗。
國王所有的馬,國王所有的兵,都沒法再把蛋頭拼湊。(註)
你可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嗎?以下是我經過一番研究而揭露的事實。
在所有的蛋國人民中,以「蛋頭家族」的人丁最為興旺,他們也是「蛋國萬里長城」的建造者與擁有者。蛋國萬里長城的城牆頂,是個著名的觀光勝地。蛋頭家族向登上長城欣賞風景的人們收取費用,賺得了一筆很大的財富。但是好景不常,有一天,管理長城牆頂的蛋頭先生坐在牆邊休息打盹,就從牆頂上倒栽了下去。
圓圓蛋頭,坐在牆頭。圓圓蛋頭,跌到路頭。
蛋國所有的女人,蛋國所有的男人,都沒法拼湊可憐的蛋頭。
這樁慘劇過後,蛋國萬里長城封閉了一週。等到它重新開放時,上頭張貼了醒目的標誌,寫著:「嚴禁坐在城牆上。」因此,新的城牆管理員,也就是另一位蛋頭先生,無論何時總是站著。就這樣平安無事的過了一陣子,直到厄運再次降臨──突然刮來一陣強風,讓蛋頭先生站立不穩,摔了下去。
圓圓蛋頭,站在牆頭。圓圓蛋頭,被風吹落。
蛋國所有的女人,蛋國所有的男人,都沒法拼湊可憐的蛋頭。
這一回,蛋國萬里長城封閉了兩週。當它再度開放時,城牆邊緣全都裝設了安全柵欄。如此,平安無事地又過了一陣子,直到有一天,管理城牆的「另一位」蛋頭先生踩到一位遊客扔的香蕉皮,他滑倒了。
圓圓蛋頭,滑了一跤。圓圓蛋頭,蛋殼碎掉。
蛋國所有的女人,蛋國所有的男人,都沒法拼湊可憐的蛋頭。
在經過一整個月的哀悼後,蛋國萬里長城終於再度開放,這次貼出了好大一張警示標語:「嚴禁飲食」,並在每個角落安置了隱藏式的垃圾桶。這樣平安無事地再過了一陣子,直到有一天,蛋頭家族的老太爺爬上城牆頂,親自檢視修復的工程。不幸的事又發生了:他有高血壓,又患有氣喘,對他來說爬上城牆實在太吃力,他爬到一半便倒了下去。
圓圓蛋頭,氣喘發作。圓圓蛋頭,朝天摔落。
蛋國所有的女人,蛋國所有的男人,都沒法拼湊可憐的蛋頭。
這一回,蛋國萬里長城封閉了三個月,全部進行重新翻修,不僅裝了電梯,也把所有已知的安全與警戒設施全都安裝上去。看起來,蛋頭家族的厄運總算要結束了。但是就在萬里長城重新開幕的慶典上,蛋頭家族的大半成員齊聚在城牆大門之際,發生了可怖的大地震,萬里長城倒下來壓在他們身上。
蛋頭家族,遭逢厄運。活埋慘劇,命喪瓦礫。
蛋國所有的女人,蛋國所有的男人,都沒法拼湊可憐的蛋頭。
後來,少數生還的蛋頭家族成員聚集會商之後,他們決定更改姓氏。「從今以後,」
他們大聲宣布,「我們家族改稱為『幸運』。我們將成為『幸運家族』。」不過,他們可一點兒也不心存僥倖,總是妥善規畫,勤奮工作,並且非常注意預防和警戒措施。於是,他們果真得到了幸運之神的青睞。
如今,蛋國人民安枕無憂。因為再也沒有人姓蛋名頭。
重建萬里長城的,叫做幸運家族。他們幸運成功,就是大家的幸福。
此後,蛋國所有的女人,蛋國所有的男人,再也不用拼湊可憐的蛋頭。
註:譯自一首著名的英語童謠《Humpty Dumpty》:
Humpty Dumpty sat on a wall.
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
And all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the king's men
couldn't put Humpty Dumpty together again.
翻譯 / 林虹秀‧張令憙
繪圖 / Nakao
更多選文與本文請見2010年12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人籟七年選文:「國際」
第三波台灣奇蹟---永續發展
本文提要
《人籟》在2007年5月創辦了第一屆的文化多樣性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並設置生命永續獎,以鼓勵對台灣永續發展有所貢獻的人士。當時距離2008年的總統大選還有一段時間,《人籟》的編輯主委魏明德神父特別寫了這篇文章,討論台灣日後在國際上發展的可能與方向。
原刊期別
編選自本刊第38期〈台灣第三波――文化多樣性與永續發展〉,2007年5月。頁14-23。
人籟七年選文:「弱勢」
黃昏後,黑夜更美---孫大川的山海心靈
本文提要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談論自己的生長經驗,從中探討台灣原住民在歷史與現實上的處境,以及他對原住民未來發展的期望。
原刊期別
編選自本刊第2 1 期〈原住, 少數民族的盡頭?〉,2005年11月。頁16-23
捐款
捐款e人籟,為您提供更多高品質的免費內容
標籤雲
事件日曆
目前有 8876 個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