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翡翠灣的飛碟屋座落在沙灘的後端,其中少數仍有居民於假日前往居住,多數則形同棄置,但其產權清楚,仍舊委託房仲公司代銷。至於後來喧騰一時的三芝淺水灣飛碟屋,也是在同樣的背景下興起。
從興起到隕落
隨著1979台二線通車,北海岸一帶被設為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開始發展休閒產業。除了翡翠灣,三芝淺水灣也有一批具有集合住宅風格的度假小屋,就是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的「飛碟屋」。據當地居民說法,這批飛碟屋的原始建造者為李姓業者,他看見翡翠灣飛碟屋大賣後,便找人集資在淺水灣購地,於80年代中期開發內含飛碟屋的濱海休閒樂園。
然而,由於合夥成員複雜、營造售屋觀念老舊,缺乏統整規畫等因素,這個休閒樂園最後還是落得荒廢的下場。至於實際原因則眾說紛紜,一說是使用執照出問題,一說是當地居民抗議,另一說是海風強勁,導致突出海岸線的房舍不宜人居。於是樂園建建停停,數度找尋新的投資者,但又因銀行債權抵押問題,陷入長期停工狀態,就這樣成了一片廢墟。
但飛碟屋在台灣的歷史上,仍有值得被記上一筆的地方。
忽略環保的前衛建築
首先,當時由於石化工業蓬勃發展,在國外早已興起一股塑化屋的風潮──也就是利用模化塑膠一體成形的特色,快速大量地製造房屋。本來一開始是為了幫美國駐外人員或接受美援的國民興建簡易房舍,但後來這樣的設計觀與休閒風氣結合,遂發展出許多種類的塑化屋,好比飛碟屋或是像夾心餅的蛋糕屋。
這批於90年代初期建造的台灣飛碟屋,在材質、外形,甚至整體空間設計上都引進了西方前衛的建築語彙,如此帶有濃厚超現實風格的科幻式房屋,在台灣建築史上確實有其代表意義。
再者,仔細查看飛碟屋的構造,會發現其地基完全壓在珊瑚礁岩上,可以看出台灣早期缺乏保育觀念的情況。由於當時缺少保育相關法令,人們根本不知道海岸線的珍貴,許多濱海遊樂區或渡假別墅就直接蓋在沙灘或礁岩上,破壞當地生態,至今仍對自然環境形成一定壓力。因此,飛碟屋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反思環保的紀念碑。
一朝成名隨即消逝
另外,在眾聲喧嘩的90年代,荒廢的三芝飛碟屋一度成為廢墟中的聖地,吸引許多廢墟愛好者、藝術工作者與社會邊緣人聚集於此。由於廢墟本身具有一種時光停滯的迷魅,並標示出社會規約所及之處的疆界,時常成為另類文化蓬勃興盛的秘密基地,也因此容易招致不少誤解。後來警察因治安理由,在這一帶加強巡邏,三芝飛碟屋又成為杳無人煙之所。後來再度引發注意,則是起因於毫無根據的網路靈異留言了。
三芝飛碟屋當然不是鬼屋──人們對不瞭解的事物經常懷有恐懼,並傾向將其污名化。作為一個廢墟,它也絕不是歷史的空洞,只是大眾從來都不願認真以對。與其說這裡是失落的廢棄空間,不如將其視為台灣早期休閒史的珍貴紀錄,或許能讓自己從中得到更多啟發,也能藉此深化對廢墟議題的討論。
2009年因為濱海土地不斷增值,後期接手的建設企業決定完全拆除三芝飛碟屋。於是在社會一片惋惜聲中,一塊台灣海洋休閒的歷史記憶就此失去。平時無人關心是否能永世長存,一旦成為焦點,就面臨改變與消失的窘境──這就是台灣廢墟有趣又無奈的命運吧!
攝影|莊媛晰
本文亦見於2010年11月號《人籟論辨月刊》--- 荒城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