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神聖」攝影展:
上海宗教的現場導覽
展覽地點:上海瑞象館
展期:2015年8月30日至10月18日
撰文│沈秀臻
攝影│Liz Hingley 尹黎【董家渡天主堂足部按摩工作坊】
「上海‧神聖」(Shanghai Sacred)攝影藝術展呈現的不是對上海宗教的驚鴻一瞥,而是經過兩位學者長時間研讀學術資料,與宗教團體溝通,並與被攝影者討論過後,呈現給世人的攝影藝術展,展於專攻影像研究的上海瑞象館。魏明德教授為學術顧問,尹黎(Liz Hingley)負責藝術攝影。
展覽分四面牆展出,牆與牆面對著面,以四個角度呈現上海宗教向度,分別有地標、水路、私域以及複體。四面牆各有其主題,四個主題不存在閱讀的順序,四個主題合而為一展現出上海宗教活力與多樣化宗教面貌的總體。
一、水路:浦東高處充滿梵文誦經班的誦經聲,佛教徒在長寧傳遞放生的善念,猶太社群的逾越家宴在萬麗酒店兩支蠟燭莊嚴地等待燃燒,滬西清真寺外的古爾邦節中上百名回教男信徒在路上全面覆蓋白色棉布後將祈禱,董家渡天主堂教徒從事足部按摩維生,想必天主教徒在聖母瑪利亞旁遙想往日運河傳遞的使命:這些在水路旁的一景一物,道出人類召喚的力量,呼求神的眷顧。
二、複體:浦東猶太人的社區中心成人與小孩在陽光下自在地相望,基督宗教青年合唱團員活潑地排成一列,松江地區西林禪寺修繕工程肅穆靜默,天主教帶領團體的天主教夫妻在鏡頭前對答,白雲觀道士在書籍前準備新年典禮等等道出宗教空間的凝聚力量,也就是宗教所影響的向善空間,讓人們自覺是團體的一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自我。不管是廟宇或是宗教中心皆提供人們對宗教情感的寄望、對神聖的渴望、人際關係的連結、與人為善的正念,這是高於單項的精神需求。
三、私域:虹橋家庭謁師的家精緻典雅,它是錫克教徒禮拜的場所;蔣家在自家長桌上擺滿祭祀祖先的豐盛菜餚,雖然已不見牌位。如此的私領域留住祈求的時光,散發私人空間中禮儀的聖光。
四、地標:天主教山佘山修院教堂彷彿空蕩,清真寺內回教女性領袖對鏡頭的凝望儼然滄桑,佛教寺廟在高樓的聳立下顯得滿溢,這些影像引我們回顧宗教本身發展中凋零的過去,亦即被歷史掩蓋的過往。
不管是想像的領域、公共的領域、私人的領域,或是歷史的領域,兩位研究者透過影像展覽並不提出批判,而是幫助我們尋找理解上海宗教發展的面貌。感謝兩位研究員近兩年的付出,讓觀者猶如親臨一場上海宗教的現場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