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藝術」的社會運動
藝術家在芸芸眾生中常被視為「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人。這群看似「無生產力」的群落人口對於社會的重要性究竟為何?台灣的藝術環境有什麼問題?《人籟》編輯部有幸訪問到行動藝術家湯皇珍,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藝術的本質、藝術家的角色以及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從藝術樂園到空殼廢墟:華山文創園區的空間戰爭
除了籌組「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文化運動外,湯皇珍也曾號結藝術家發動爭取「華山特區」(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前稱)為「華山藝文特區」。
從藝術樂園到空殼廢墟:華山文創園區的空間戰爭
除了籌組「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文化運動外,湯皇珍也曾號結藝術家發動爭取「華山特區」(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前稱)為「華山藝文特區」。
寒冬中的火熱學潮
「這個冬天,不滿的學生抗議者是我們的英雄。」
——英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左翼歌手Billy Bragg
秋冬交替之際,倫敦早早降下今年第一場瑞雪,氣象報導不時重複著:這是31年來英國最冷的冬季,然而初冬的英國學潮卻異常火紅地在不列顛島各地延燒。
在坎昆會場外
搖滾吧!紀錄片
2010年8月底,有兩場本質大異其趣的演唱會,分別在台北中油大樓及貢寮澳底仁和宮展開。前者是農委會主辦的銀髮老農樂團表演會,後者則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發起的諾努客反核音樂會。表面上兩者毫不相干;但深究之下,我們發覺這其中都隱含一個關鍵字:紀錄片。
捐款
捐款e人籟,為您提供更多高品質的免費內容
標籤雲
事件日曆
目前有 8086 個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